• <form id="ojxtu"></form>

    <nobr id="ojxtu"><progress id="ojxtu"></progress></nobr>

          <ins id="ojxtu"><mark id="ojxtu"><acronym id="ojxtu"></acronym></mark></ins>

        1. 加入星計劃,您可以享受以下權益:

          • 創作內容快速變現
          • 行業影響力擴散
          • 作品版權保護
          • 300W+ 專業用戶
          • 1.5W+ 優質創作者
          • 5000+ 長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01 、突破「從 0 到 1」,車載激光雷達的四大「不可逆」趨勢
            • 02 、三大「降成本」路徑,激光雷達解扣「不可能三角」
            • 03 、激光雷達的長期價值不可忽視
          • 推薦器件
          • 相關推薦
          • 電子產業圖譜
          申請入駐 產業圖譜

          自動駕駛,必須告別激光雷達「PTSD」

          2023/11/21
          4387
          閱讀需 15 分鐘
          加入交流群
          掃碼加入
          獲取工程師必備禮包
          參與熱點資訊討論

          作者 / 安富建,編輯 / 葉方

          自動駕駛,必須告別激光雷達「PTSD」。

          PTSD,即創傷后應激障礙。這是一種經歷創傷變化所引起的情緒狀態,會引起不同尋常的情緒反應、自我心理防御及行為反應。

          眼下,智能汽車行業陷入了降低成本帶來的「PTSD」。

          智能汽車品牌面對來勢洶洶價格戰,它們通常以降本應戰:去高精地圖、去毫米波雷達、去激光雷達的聲音,此起彼伏。

          面對價格戰帶來的巨大壓力,在兼顧銷量與利潤的前提下進行「降本」可以理解。

          但現實擺在眼前:特斯拉的純視覺路線,并非人人都能學,更非行業共識。這種在短期內產生的「PTSD」,無法代表未來趨勢。

          北醒 CEO 李遠認為,長遠來看,汽車行業「降本」是手段而非目的。行業變革真正的指向,永遠應該是提供「便利」且「安全」的智能汽車產品,二者缺一不可。

          在激光雷達領域,「摩爾定律」與「萊特定律」正在成為激光雷達的兩大跳板,前者讓激光雷達看到芯片化的可能性,后者讓生產成本隨規模而大幅降低。

          告別激光雷達「PTSD」,已經成為保證自動駕駛安全的唯一解。

          01 、突破「從 0 到 1」,車載激光雷達的四大「不可逆」趨勢

          硅谷創投教父、PayPal 創始人彼得蒂爾的暢銷書《從 0 到 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讓「從 0 到 1」的創業之難深入人心。

          激光雷達這一新興領域正在經歷「從 0 到 1」的關鍵時期,具體來說,有四個層面正在經歷「蝶變」趨勢。

          第一個趨勢是,激光雷達的上車數量在高速增長

          2021 年,是激光雷達開啟前裝量產「元年」。當年,中國市場乘用車前裝標配搭載激光雷達數量不到 8000 顆。

          今年,全球乘用車載激光雷達出貨量大概率突破 50 萬顆。2024 年出貨量有望在 2023 年的基礎上翻倍——達到 100 萬顆。

          這 100 萬顆,對應的是 1% 左右的市場滲透率。

          李遠向汽車之心表示,激光雷達滲透率達到 10% 至 15% 是量產化的關鍵點。一旦邁過,整個產業會出現爆發增速——滲透率從 0% 到 10% 要花五年,但從 10% 到 90% 可能就只需要兩三年的時間。

          第二個趨勢是,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價格在持續下探

          目前,大部分性能優良的激光雷達價格在 1000 美元以內。

          相比百元級別的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激光雷達看起來依然很「貴」。

          過去兩三年,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普遍集中在 30 萬甚至 40 萬以上的中高端車型。

          只有搭載到 20 萬元的車上,進入了汽車市場最為主流的價格區間,才有可能快速到達 10%~15% 的滲透率。

          如今,隨著睿藍 L7、小鵬 G6、智己 LS6 等新車的上市,激光雷達也隨之下探到了 20 萬元區間。

          第三個趨勢是,激光雷達正走向「半導體化」

          價格下探,被視為推動激光雷達走向大規模量產的關鍵。

          如何做到價格的持續下探?

          禾賽科技 CEO 李一帆曾表示:「如果能夠把激光雷達傳統的分立式架構用先進制程的半導體工藝,也就是用芯片化技術去代替,行業會面臨一個新的機會。在可預見的未來,能夠指數級降低成本。」

          也就是說,通過將核心激光器元器件集成在芯片上,以降低物料成本、降低安裝調試的成本。

          半導體化,意味著激光雷達能夠拿上「摩爾定律」的劇本。摩爾定律,即每經過 18 個月到 24 個月左右,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會增加一倍,與此同時,每單位性能的成本降低一半。

          還有另一個準確率比摩爾定律更高的「萊特定律」

          李遠表示,「激光雷達的成本下降本質上也遵循萊特定律。」

          萊特定律指出,產量提高一倍,平均成本下降 15%。成本(價格)降低會刺激需求增長,反過來又消化掉更多的產量,進而推動成本繼續降低。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法則。

          從未來應用量的需求來看,要實現成本 15%~10% 的下降,在車載領域,激光雷達比攝像頭更容易做到。

          第四個趨勢是,激光雷達公司紛紛推進「平臺化」策略

          目前包括禾賽、速騰、北醒、探維、圖達通在內的激光雷達廠商,都在推進平臺化產品策略。

          北醒率先推出激光雷達平臺時,就曾表示激光雷達平臺化的特點是:感知可持續增強、模塊化設計、成本可控。

          這意味著激光雷達的性能可升級迭代。對車企來說,采用新版本的激光雷達無需改變整體外觀和接口,可以大大降低適配成本。

          更有從業者希望激光雷達成為一種可插拔的感知能力,即根據車企的需求靈活進行配置,也不會打破整體上基于視覺和毫米波雷達的系統架構。

          激光雷達廠商迭代的方向,也是更加滿足市場需求的期待。經過「0 到 1」探索之路,或將快速走上通途。

          02 、三大「降成本」路徑,激光雷達解扣「不可能三角」

          為了應對「降本」的重壓,激光雷達不僅要求能用(過車規),又要好用(性能強),還要用起來便宜(價格低)。

          如何解扣這個看起來「既要、又要、還要」的不可能三角?車載激光雷達企業紛紛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綜合來看,目前主流的降本方式有三種:

          一是通過設計,包括激光雷達芯片的自研、 SoC 整合等,提升系統集成度。

          收發模組占據激光雷達最主要的 BOM 成本。收發芯片前景及利潤空間,也是激光雷達廠商迭代產品的內在動力。

          激光雷達在性能(探測距離和分辨率)和質量方面提升之外,速騰聚創聯合創始人兼執行總裁邱純潮曾表示,「我們在想一切辦法把激光雷達進一步芯片化,從設計的角度把產品的成本降低到極致。」

          「芯片化」設計提升系統集成度,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李遠向汽車之心指出,北醒激光雷達技術架構所使用的發射器數量,僅為 1D 掃描架構的 1/32,接收器數量僅為 1/8,模組數量極大降低。同時,技術架構所采用的模塊化設計,可有效縮短生產校準時間,且工藝簡單可保證更高良率,促進規模化生產。

          同樣采用芯片化思路,禾賽 2022 年開始量產的 AT128,如今的激光雷達單線收發成本僅有原來分立式系統的 1/20;探維旗下 Duetto 系列產品至 2024 年的尺寸可能將縮小 1/2,單價降至 200 美元。

          芯片化的技術架構設計,正在將激光雷達行業向摩爾定律的軌道推動。

          二是通過生產工藝提升,引入高度自動化設備。

          過去,機械旋轉式激光雷達因為結構穩定性差,需要大量重復的校準工作。這嚴重限制了產量提升,降成本空間有限,難以滿足迅速爆發的前裝量產需求。

          半固態路線的選擇,將激光雷達的制造流程帶到了自動化生產階段。

          在激光雷達成本構成方面,直接零部件成本占到約 50~60% 左右,同時有約 20% 的人工調試成本,其他為制造費用。產線引入自動化設備,可進一步提升自動化生產能力,以保證快速交付,降低調試、制造成本。

          11 月 13 日,北醒宣布與捷普聯合打造的全球首條量產 256 線車規激光雷達的生產線建成,并將正式投入生產。這意味著目前行業最高線數的可量產車規激光雷達將迎來量產落地。

          據了解,這是一條數字化管控的高度自動化產線,可實現最大 100 多道激光雷達核心環節工序的自動化生產,滿足多型號高精度激光雷達量產需求,總年產能超過 30 萬臺。

          通過全自動先進的生產制造實現規模化,是車規激光雷達實現量產交付的最后一步。

          此前,禾賽、速騰聚創已經有多個工廠投產運行,圖達通、探維等也有布局,紛紛構筑規模化量產的壁壘。

          遵循「萊特定律」產量與成本的關系,未來全自動先進的生產制造帶來更低成本。

          三是大規模量產帶來的規模效應。

          系統集成化之后,元器件數量減少,意味著關鍵供應商的數量可以實現大幅下降,可能從過去的 100 個將至 10 個左右。這提升了供應鏈的穩定性,也為大規模量產鋪路。

          這也為激光雷達企業獲得大規模量產的溢價打開了想象空間。

          一直以來,激光雷達領域有一種說法是:當每年量產 100 萬臺,激光雷達成本可以降至 500 美元,甚至低至 100 美元。

          據中信證券的預測,在「悲觀情景」下,2030 年激光雷達車型滲透率達 10%,對應的高性能主激光雷達平均價格約 450 美元。

          而在樂觀預估下,2030 年激光雷達車型滲透率可達約 40%,高性能主激光雷達的平均價格僅約 300 美元。2030 年,并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時間點。

          03 、激光雷達的長期價值不可忽視

          在汽車這個規模化效應最顯著的領域,上一個經歷過「從高價格、低滲透率到低價格、高滲透率」的是動力電池行業,如今輪到了激光雷達。

          李遠認為,激光雷達是繼動力電池之后,智能汽車領域具有高技術難度,也是「最高價值」的核心零部件。

          車載激光雷達的長期價值,不可忽視。

          對自動駕駛行業來說,相比算法而言,硬件能夠帶來的「無死角掃描」能力,激光雷達能夠做到支持夜間、強光環境、雨水天氣等多復雜場景環境下車輛的正常行駛。

          同時,擁有在復雜交通流中,幫助車輛即時反應的能力;遠距離感知則極大發揮了安全冗余價值,比如在高速行駛狀態下,做到 200 米安全范圍內車輛的剎停。

          當看到行業價值之后,激光雷達廠商們不遺余力的開拓,陸續形成了各自差異化技術優勢,如禾賽自研芯片,北醒突破了 512 線技術,探維在硬件級圖像前融合技術積累等。

          激光雷達核心技術的不斷探索與迭代,將推動整個激光雷達行業走得更遠。

          中國制造的激光雷達,既是本土智能汽車的核心零部件,也在引領全球技術進步浪潮。

          李遠表示,中國的激光雷達專利數在全球的占比已經超過 50%——遠超過攝像頭專利數的相關占比。

          早在 2018 年 4 月,《科技日報》在「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中,將激光雷達列入 35 項「卡脖子」核心技術第十項。

          「百億分之一秒的精度,還要經摔,還要抗溫,還要產量足夠大,還要特別便宜,基本上已經挑戰了當前人類工程的極限了,所以激光雷達很難。」李遠表示。

          這批最早成立不到 10 年的企業,比如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北醒等,推開了中國智能汽車零部件制造領域一扇新的大門。

          中國汽車保有量還在提升,當算法無法短期內趕超巨頭特斯拉的前提下,通過在感知層面的高線數強感知激光雷達加持,中國智能汽車市場仍然可以實現超越發展。

          面對海外激光雷達公司紛紛夭折的局面,中國激光雷達廠商也為中國智能駕駛市場帶來了獨有的「技術紅利」。

          以核心零部件為中心,激光雷達或許能夠為汽車的感知方案及整個智能化帶來新的顛覆性改變,打造「安全至上」的駕駛體驗。

          成本在降低,而科技附加值在提升。

          甚至可以說,激光雷達帶動的這波成本下探背后,不是過往外界常見的「價格戰」,而是激光雷達和其他感知方案的技術路線之爭——既有競爭,也有合作。

          必須看到,核心技術壁壘背后,是各大企業研發預算持續投入、眾多工程技術人員努力的結果。

          中國的創業者們正在將車載激光雷達水平推到了全球最頂尖的水平,并實現大規模量產驗證。當平臺化開發進入縱深,硬件、軟件、算法的一體化融合,推動激光雷達向廣闊增量市場發展。

          2022 年乘用車激光雷達市場上,中國激光雷達企業已擁有整個市場份額的 73%,以禾賽科技、圖達通和速騰聚創三家為代表。

          無論銷量迅猛提升、成本下降帶來的普及度,還是半導體化進入摩爾定律等成熟行業發展的必經階段,以及軟硬件一體化策略等,激光雷達大規模上車已經展現出了「不可逆趨勢」。

          走過了從「0 到 1」,再從「1 到 10」,這個過程必然充滿跌宕起伏。而一個更遙遠的未來,需要激光雷達廠商們的韌性,也需要智能汽車行業的耐心。

          要相信,在正確方向上,技術自有其發展的內在規律。

          告別激光雷達「PTSD」,擁抱技術的長期價值。

          推薦器件

          更多器件
          器件型號 數量 器件廠商 器件描述 數據手冊 ECAD模型 風險等級 參考價格 更多信息
          A5950GLPTR-T 1 Allegro MicroSystems LLC Brush DC Motor Controller, PDSO16, TSSOP-16

          ECAD模型

          下載ECAD模型
          暫無數據 查看
          L6206QTR 1 STMicroelectronics DMOS dual full bridge driver

          ECAD模型

          下載ECAD模型
          $6.72 查看
          VNH7040AYTR 1 STMicroelectronics Automotive fully integrated H-bridge motor driver
          $5.3 查看

          相關推薦

          電子產業圖譜

          1024在线精品视频